当前位置:

先进事迹丨吴金水:从农村来 到农村去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编辑:聂伊岑 2019-11-25 08:52:1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在湖南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侨联事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改革开放事业同向同行。全省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积极参与湖南引资、引技、引智活动,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和事迹。红网时刻特开辟【先进事迹】栏目,展现先进人物风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ec60189b-af3e-4800-9acb-842ae7e40c43.jpg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成了吴金水无悔的选择。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长沙报道

在湖南长沙县金井镇,清澈见底的溪水中鱼虾嬉戏,碧绿的杉树林与茶林遥遥相望。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普遍养猪,污染严重。这样的转变正是得益于2008年吴金水率领团队在此筹建的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

“学农能为乡亲们解决吃饭问题”

吴金水是谁?他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侨联副主席、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人选……

二十多年前,吴金水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从此扎根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土壤。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土壤生态与农业环境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亚热带农田固碳减排和流域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取得发明专利32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多项成果列入国家环保新技术名录。

吴金水出生于湖北武穴农村,1975年杂交水稻在吴金水家乡育种,让这个会种玉米和南瓜、酷爱化学的男孩觉得很有意思。国家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和农业化学专业。得知消息的乡亲们怕他读完书又回到农村太可惜,吴金水却说“当个技术员也蛮好”。在当时的吴金水看来,农业天地广阔,更重要的是,学农能为乡亲们解决吃饭问题。

“从农村来,到农村去”,成为了吴金水无悔的选择。

1985年,研究生就读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的吴金水在全国公开的留学生选拔中脱颖而出,于1987年前往英国洛桑实验站深造,洛桑实验站自由务实的学术氛围为他开启了全新的思路。

出国前,吴金水没有接触过电脑,留学的日子里,他求知若渴,只花了几个月就学会了操作电脑,并开始自学编程。当时,他编写的RothC模型,至今还是国际上研究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统计模型之一。英国专家学者对他日夜埋首实验室的勤奋和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大为称赞。

留学期间,吴金水发表了多项重量级科研成果,3位英国院士联名推荐他申请牛顿奖学金,这意味着连续7年丰厚的科研经费。根据规定,申请者需拥有欧盟国家国籍。不少人劝吴金水加入英国籍,但都被他婉拒了。

刚到洛桑实验站时,一位英国老师问吴金水:“你是打算留下来还是回中国?”吴金水毫不犹豫回答要回国。老师欣慰地说,一个科学家首先要爱自己的国家,希望你把所学的知识带回去,服务祖国和世界更多地方的发展。

“因为我那时就知道,改革开放拆除了中国发展的藩篱,中国人创造力无穷。”吴金水说,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和繁荣,中国的科学研究也必然迎来春天。

“科研始终要为社会服务”

从洛桑实验站博士毕业后,吴金水前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继续他的学术事业,专注科研的同时,他每天都会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了解祖国的发展。1998年,感受到变化和机遇的吴金水回到位于长沙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1999年,吴金水被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作为“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受聘担任知识创新研究员。

刚回国时,吴金水很头疼。设备都过时了,国外的一次性设备,国内反复用。国外一天能完成的实验,国内要十天。

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强,吴金水在研究所提出仪器设备智能化改革,咬紧牙关逐步引进新技术,推动科研水平提升。

在吴金水看来,科研始终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学术之外的吴金水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等身份,坚持积极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吴金水这些年还为国家培养出了百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专业人才。

经过多年的实地研究和探索,吴金水团队研发的养殖业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和集水区径流系统氮磷生态拦截技术体系,已在中国南方多个省市得到应用推广。如今的长沙县也已经跻身全国现代农业和生态宜居样板县之一。

长期从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与计算机模拟研究的吴金水,建立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硫测定方法等6个国际通用的新方法,成为研究土壤有机碳和有关养分元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的基本定量方法。他系统研究了土壤有机碳、磷、硫的微生物转化过程动力学规律,阐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周转与有机质积累的内在关系、以及土壤中磷和硫主要形态、转化过程的基本动力学规律及与有效性关系。

回首40多年的科研生涯,吴金水感慨良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科研路上的‘追梦人’,我们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编辑:聂伊岑

本文为湘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q.rednet.cn/content/2019/11/25/62571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