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湖南,有一批情系桑梓的归国华侨群体,他们心系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湖南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红网时刻联合湖南省侨联系统特开辟【侨心向党】栏目,弘扬老归侨爱党爱国情怀,庆祝建党100周年。
红网时刻记者 聂伊岑 通讯员 袁刚毅 湘潭报道
实事求是,客观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
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这是伴随了湘潭老归侨郭文煌一生的三句座右铭。
今年的郭文煌已经近90岁了,与医结缘一生的他做到了两个“一万”。作为医者,大约救治了一万余名重危病人;作为师者,共培育了一万余名学生。
郭文煌为医学院神经外科学生讲课。受访者供图
归国学医 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回到国内,报效祖国。”
1951年6月,郭文煌告别亲友,背着沉重的行李到广州市中山纪念堂报名参加考试,最终被湘雅医学院(1953年10月更名为湖南医学院)录取。大学毕业后郭文煌留校从事医学解剖和教学工作。
从医后不久,衡阳市常宁县蓬莱公社发生一起高炉泄漏事故,10余人一氧化碳中毒。郭文煌带着护士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对病人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输液治疗等抢救工作,救活了全部病人,被当地炼钢司令部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1959年初,湖南医学院的内科医生告缺,郭文煌主动申请调往湖南医学院附二院,分配在急救室工作。“省内各地病人求诊压力很大,晚上经常要熬通宵,但想着可以减少患者的痛楚,拯救更多的生命,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回忆起在急救室工作的那段日子,郭文煌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1963年,郭文煌被调往湘潭工人医院(现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帮助工作,作为负责医生,郭文煌撑起了工人医院的大内科,除了负责5个厂矿医院的会诊,还要管理急救室、传染病房和内科病房,任务繁重且责任重大。
“记得有一次,湘钢烧伤一百多人,我立即主动请缨由内科转到外科协助诊治,经过彻夜奋战,及时拯救了数十名患者。还有一次,韶山多人出现了流脑疫情,市卫生局党委动员全市力量参战,工人医院也变成了流脑医院,专门收治流脑病人。”像这样的紧急救援,还有很多很多。
流脑疫情期间,郭文煌基于多年的从医经验,在全市医卫系统千人大会上作了《关于如何抢救和治疗流脑病人》的专题报告,还参与了市卫生局《流脑防治手册》的编写工作,最终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战胜了疫情。
下乡行医 与死神赛跑抢命
1969年1月,郭文煌被安排下放到浏阳西乡镇支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这一干就是10年。
据郭文煌回忆,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基础设施差,仅有1个门诊部,且都为赤脚医生,病人来看病只能靠一条渡船摆渡,急诊病人难以得到及时治疗,无论是诊疗水平还是设备条件都远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思来想去,郭文煌建议上市庙卫生院院长把办公室空出来做医院,又立即到浏阳县购领医疗器械,买布做床单、被服等。经过数日筹备,7个病房和13张病床的简易医院就办起来了。
令郭文煌印象最深的是成功救活过一个休克67小时的病人,因此不少病人及家属都叫他“郭神仙”。
“有一次抬进来一个危重病人,患有深度黄疸、肾前性肾衰竭等疾病,她丈夫对我说,‘郭医生,我连棺材都放到门口了。你诊得就诊,诊不得就抬回去,我不会怪你的。’我守了她一天一夜,全力救治,最终病人转危为安,四五天就康复出院了。”50年过去了,至今回忆起来,郭文煌还能记起病人及其家属喜极而泣的神情。
1970年,郭文煌成功救下一名难产的产妇,其丈夫是湘潭市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出于对郭文煌的感激,该工程师主动提出为新建医院设计图纸。在县、区政府及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帮助下,医院建成后越办越好,成为湖南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湘潭卫校、株洲卫校的实习医院,现在已办成浏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1976年7月,郭文煌调到湘潭卫校从事教学工作,1983年担任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职期间,湘潭卫校的妇幼保健专业连续三届在全省统考中夺冠。了解到湖南省口腔科医生严重不足后,在全省首次开办了口腔学科。直到1998年退休,郭文煌还经常给学生上课。
郭文煌参加老侨党史学习活动(第一排左三)。
从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郭文煌这一辈子就干了这两件事:救死扶伤、教书育人。退休后的郭文煌也不愿意在家闲着,多次为全市归侨侨眷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组织老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发挥余热。
相关链接:侨心向党 | 马来西亚归侨罗华生: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没有现在的一切
来源:红网
作者:聂伊岑 袁刚毅
编辑:朱婷劼
本文为湘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