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杨锐 长沙报道
近代有梁思成和林徽因,为我国古建筑保护耗尽心血。今天,在湖南张家界,也有一对夫妻,致力于土家族古建筑的保护。
1988年生于张家界市的张琳焱是土家族人,2009年考上吉首大学文学院就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2012年留学美国学习新闻与传播专业和国际文化与外交专业,2014年回到张家界,在这里结识了她的先生田浩文,后二人携手投身于张家界的古建筑保护公益项目中。
国外几年的专业学习,使张琳焱具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的国际文化交流能力。这让张琳焱能够多角度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早日实现将土家文化推向世界的梦想。
张琳焱夫妻二人在清华布展。
南门口初识 走上古建保护之路
位于张家界大庸县的南门口,曾是最繁华的街道,随处可见的土家吊脚楼上,时时上演着土家人的生活、爱情故事。
2014年,这个承载着张琳焱童年回忆的地方却面临着拆建的命运,得知这一消息的她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呼吁社会保护这片古建筑。
就在这时,她遇见了在南门口写生的田浩文先生,守护南门口这个共同的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为了留存南门口的历史风貌,也为了用1000幅画娶到张琳焱,田浩文辞职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和开发商抢时间。最终,田浩文完成了南门口古城70米线描长卷《张家界古今乡愁》,张琳焱写成了纪实长篇散文诗《古城南门印记》,他们应加拿大市政府邀请赴加拿大举办个人展,并参与了当地历史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
这幅被誉为“张家界清明上河图”的长卷也唤醒了市民保护古文化、古建筑的热情,南门口这个古地名被保留下来,古城被重建复兴,从此,张琳焱和田浩文走上了古建保护之路。
情定湘西 开创非遗研学文旅
非遗研学体验活动。
武陵湘西片区隐藏了大片原始的土家吊脚楼和纯正的土家手工纺织技艺,鲜有人问津。然而,这些古民居正在被房主拆建,有人给他们打电话,希望他们能把这些老吊脚楼画下来,呼吁大家保护这些古民居。
接收到这样的信号后,夫妻俩毅然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入驻这些乡村,开启了下一个项目——土家山居百景图的记录和保护。
“因为意识不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传承百年的吊脚楼文化瑰宝在当地人眼中就是贫困的符号,也等于是烂房子。”但张琳焱知道并非如此。
驻村期间,张琳焱晒在社交平台上的吊脚楼被她的国外同学称为“长着脚的木房子别墅”,并主动提出去这些乡村自驾游体验当地的生活。这让张琳焱意识到“文旅”或许是能够全方位保护这些古村落和当地文化的一条好路子。
“我和我先生也渐渐体会到美丽的乡村要脱贫致富,要保护好土家吊脚楼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一定要将国际旅游资源引进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美丽的贫困山村脱贫致富,逐步树立起文化自信。”于是,张琳焱夫妻俩与三台山村民们成立了《张家界土家山居背景图》土家文化联合创新创业非遗研学基地,逐渐树立起艺术助力乡村的理想和中国土家原创艺术品走向世界艺术舞台的目标。
一年后,田浩文创作出品了焦墨写生作品《张家界土家山居百景图》50米长卷。该作品入选国家级课题国家艺术基金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参展“城乡•乡城”汇报展,并在清华大学艺术展厅展出,引发热烈反响。
随着名气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们,慕名而来。他们先后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文旅探访者,以及国内众多的古建筑爱护者、学者来探访土家古建筑。
外国志愿者义务英语支教活动。
义务支教 为山区孩子搭起国际桥梁
在致力于张家界古建保护、文旅事业的同时,张琳焱还有她鲜为人知的“个人事业”。
在某次组织外国友人自驾游时,前来赶集的孩子们对她带来的国际友人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热情,但苦于语言障碍不能沟通,于是张琳焱主动担任起翻译官,在她的组织下,孩子们和外国友人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就这样,张琳焱突发奇想,组织起了外国志愿者义务英语支教活动。
说干就干。张琳焱通发动在美国学习科技、教育、外交等专业的国际朋友们帮忙建立了国际志愿者网络平台,同时在平台上发布了张家界土家山区之美和孩子们纯朴勤奋的求学故事,吸引各国有爱心的国际留学生前来报名土家民俗游和山区公益英语支教。
秉承着“哪里最需要,哪里有外教”的原则,张琳焱和山区各村中小学建立了合作。目前,他们服务的范围涵盖了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沅古坪片区、教字垭片区的中小学校及张家界沙提乡中心完小,并辐射到桑植县人潮溪中心学校、桑植县官地坪中心完小等山区学校。
谈及这些经历时,张琳焱说:“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归国留学生,一名长大了的土家族孩子,我想为山区孩子搭建好输送外教志愿者的国际桥梁,也想为土家文化走向世界搭好国际桥梁,用我的语言优势来回报家乡。”
来源:红网
作者:杨锐
编辑:聂伊岑
本文为湘侨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