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扎根津巴布韦近30年的湖南医生夫妇:在那片土地投下一片绿荫

来源:新湖南 作者:廖慧文 编辑:江昌法 2020-12-10 16:08:08
时刻新闻
—分享—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慧文

(邓云、刘晓鸣医生近影 本稿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5月中旬,扎根津巴布韦近30年的湖南医生邓云、刘晓鸣应邀和中国(湖南)抗疫医疗专家组见面,介绍“非洲经验”。据了解,他们夫妻俩人是除了援津医疗队和专家组外,唯一在津巴布韦从事医生职业的中国人。

1991年,耳鼻喉科医生邓云作为第4批中国(湖南)援助津巴布韦医疗队成员来到非洲东南部的这片土地上。完成援助任务后,他接来同为医生的妻子刘晓鸣和10岁的女儿,扎根津巴布韦。每一次援津医疗队来到津巴布韦,他们都会传递“非洲经验”。在津巴布韦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他们正在抗疫一线战斗。近期,新湖南客户端对他们进行了电话采访。

“打仗”

刘晓鸣有时候会想象,如果当年没有离开湖南,现在他们应该已经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拿着还不错的退休金,平日旅旅游、带带外孙,怡然自得。

而不是像现在,每天“忙得像打仗”。平日,作为当地耳鼻喉科的专业带头人,丈夫邓云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市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和哈拉雷中心医院工作,同时还在津巴布韦大学任教。刘晓鸣则在韦帕瑞仁雅塔瓦医院当门诊医生,一天得看将近100个病人。下班后,他们还在自己开的小诊所里,为身边的当地人以及华人华侨提供医疗帮助。

(邓云正在动手术)

今年3月开始,津巴布韦新冠疫情的发生又为他们原本忙碌的工作上紧了发条。与当地医疗系统、中国驻津大使馆、华人华侨关系都很密切的他们,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医学顾问与交流沟通的工作。

年初,听闻中国出现了疫情,津巴布韦民众对当地的华人华侨心怀忧虑。今年3月,一位在津经商的华人突发急病去世,邓云、刘晓鸣帮忙联系医院存放遗体,几经辗转才安排妥当。

“很多传言说,那位女士是得新冠去世的。我们夫妇接触了她,也感染了病毒。”因此,他们在家隔离了21天,“邻居都害怕得几乎跑光了。”

困境

夫妇俩能够理解当地人。作为南部非洲欠发达国家,又身处热带,津巴布韦饱受多种传染病的困扰。“我每天接诊的病人当中,60%—70%患有传染病。”刘晓鸣说,但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当地没有专门的传染医院,也没有固定的传染科医生,“太缺医少药了。比如,哈拉雷附近的奇通圭扎区大概有100万居民,只有一个医院。呼吸机也是奇缺。”

截至5月20日,津巴布韦累计确诊病例为46人,死亡病例4人。邓云印象最深刻的是该国第一例死亡病例。“他是著名的电视主持人、议员,才34岁。3月初,从美国经南非约翰内斯堡转机回来发病。公立医院没有呼吸机,家属们想从私立医院借一台,但是押金很贵,他们付不起。”

家属们紧急从南非买了一台,但由于南非与津巴布韦的各项接口不同,还没有用上,人就已经不行了。邓云十分惋惜。

中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眉之急。津巴布韦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及中资企业向津巴布韦捐赠了口罩、手套、防护衣、呼吸机等医疗物资。5月11日,中国(湖南)赴津巴布韦抗疫医疗专家组从长沙出发,指导抗疫。目前,呼吸机已基本满足新冠病人的治疗需求。

但很多医护人员仍缺乏有效防护。虽然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病人,邓云、刘晓鸣夫妇却只能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抗疫专家组的医生们向他们赠送了5件防护衣。“也怕!但我们是医生,”刘晓鸣说,“那只能自己注意一点了。”

“注意一点”,不是易事。预防新冠,要多通风,勤洗手。刘晓鸣所在的医院没有自来水。看完病人,她只能去舀一点水洗洗手。她工作的那栋楼里,只有一瓶酒精,她拿来用不过几分钟,又被护士们拿去用了。

最令他们忧心的是,可能还有很多病例没有暴露。有时候,遇到疑似患者,因为检测费用过高,刘晓鸣也没有办法做进一步检测。

种子

1991年,33岁的邓云作为第4批中国(湖南)援助津巴布韦医疗队成员来到哈拉雷。曾是英国殖民地的津巴布韦独立不久。邓云回忆:“我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工作,那时候津巴布韦医学人才很不足。加上我,这里全国只有两个耳鼻喉科医生。”

1993年,援助期满,中国政府鼓励队员们留在津巴布韦服务当地人民,邓云决定响应号召:“一是因为国家号召,二是因为在津巴布韦能到很多科室实操,有很多临床学习机会。”那时,他什么手术都得上,肿瘤、骨折、剖腹产……

1996年,在长沙市第三医院当儿科医生的妻子刘晓鸣带着女儿来到津巴布韦,一家团聚。

2000年,津巴布韦卫生部把去加拿大进修的最后两个名额给了邓云、刘晓鸣。在加拿大的三年,邓云的导师是世界一流的耳鼻喉专家,刘晓鸣则学习了肿瘤、临床流行病学等多门专业。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夫妇俩十分感激:“我们很感动,津卫生部能把最后的名额给我们两个外国人。”

把女儿留在加拿大读大学后,他们回到津巴布韦。临行前,加拿大的同行们说:“Dr.Deng,你们就像我们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邓云说:“我是一颗种子,国家把我撒在那里了。”

(中国驻津大使馆与华商联合会在当地捐赠的孤儿院)

扎根近30年,他们已在这片土地上站成一棵大树,投下一片绿荫。他们为津巴布韦培养了几百名医生,学生遍布津巴布韦全国医院;近些年,华人华侨越来越多,他们为同胞们提供帮助,为当地孤儿院送去免费医疗援助;作为援津前辈,他们与每一批来津援助的中国医生都进行过座谈交流,传递“非洲经验”。

(邓云为学生上课)

“这里的传染病、热带病太多了。如果没有一个了解非洲的人来提醒大家,是不行的。”邓云和刘晓鸣都有过为病患手术、打针时受伤的情况。刘晓鸣回忆:“当时吓得要命,赶紧做了阻断。应对突发状况,我们是有一些经验的。”

邓云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位驻津巴布韦的记者回国后发现患病。国内的医院查不出原因,向他求助。他远程诊断,这位记者是在津巴布韦患上了血吸虫病,这种血吸虫与国内的不同。他把对症的药物寄回国内,病人才得以痊愈。

星空

邓云是岳阳人,在衡阳长大。刘晓鸣是长沙人。刘晓鸣几乎每年都回国,多年来,眼见着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他们也很骄傲。邓云在一旁呵呵笑:“退休了,还是可以回老家嘛。我们现在在这里还有价值……”

刘晓鸣谈及津巴布韦的好:“气候好,风景好,人们淳朴又有礼貌,医患关系融洽。虽然社会治安有时不太好,但我们从没有受过一丁点儿伤害。”

(刘晓鸣在当地农场)

有一年,夫妇俩去加拿大看望女儿,大门随便一锁就走了。三个月后回来,家里好好的。他们后来知道,其实有小偷想要“光顾”,但是邻居们都出来制止。“当地人很尊重我们,我们中国同胞在后院里栽了菜,也总送来给我们。还有大使馆,对我们的照顾太多太多……”

邓云说,津巴布韦是很美的国家。如今正值旱季,平坦无垠的稀树草原上,草木都已枯黄,但是天蓝得心醉,云白得晃眼。旱季的夜晚正是观星的好时候。前几天,他们还送给湖南医疗专家组的章迪医生一张南半球五月份星空图。

浩渺璀璨的星空能稍微抚慰面对疫情的焦虑。“南半球能看到更多的星座,南十字星、船底座……只是,没有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北半球才能看见,邓云说,“有时候看着看着星星,忽然就想念家乡了。”

来源:新湖南

作者:廖慧文

编辑:江昌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