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 题:远闯海外赤诚不改 澎飞:以文化艺术架民心之桥
中新网记者 马秀秀
“艺术高雅但不是高冷,偏执地认为艺术不应该与普通人有互动是错误的;如果艺术失去普通民众的土壤,必然没有发展。”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澎飞(原用名吕鹏飞)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描述艺术与民众的关系。
当日,记者如约到达位于北京东四环的基金会会客厅。澎飞彼时刚刚参加完第二届开封国际文化金融与贸易论坛归来。来不及歇脚,他赶紧整理思路,回应记者的提问。他表示,基金会旨在让文化和艺术的社会影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好普及;也一直努力探索接地气的文艺形式,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进中外民心相通添砖加瓦。
远闯海外二十载,曾辗转匈牙利、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做过服务生,从华文媒体记者成长为总编辑、社长,最终进入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担任中华区团队领头人,虽然经历了多次角色转换,但澎飞做事的赤诚之心、文化情怀却始终如一。
“我觉得情怀这两个字很重要。一个人如若没有情怀,做事难以传承和延续。”他告诉记者,曾经的海外经历愈发激起他的中国情结;而加入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也让他开始为中外文艺交流穿针引线。
从点滴做起,为中华民族赢得尊重
采访中,澎飞感慨,中国的强大、国家形象的提升让海外侨胞与有荣焉;而作为中华儿女一份子,海外同胞亦可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中华民族赢得更多尊重。
1999年,19岁的他追随父亲的脚步,只身赴匈牙利。昔日奥匈帝国的辉煌让热血少年充满了梦想,澎飞踌躇满志。
“飞机快要降落时,看到那里城市的景象,我想自己新的人生起点就要开始了。”他说,当时心想要如何做出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
然而,飞机落地时的遭遇泼了他“一盆冷水”。
“当时机场工作人员勒令所有持中国护照的公民站到一侧,请其他国家的人先通行入关。”澎飞告诉记者,在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欧洲,中国人却也受到如此待遇,让他终生难忘。
他介绍,那时欧洲人对国人印象刻板,即便自己穿戴整齐走在大街上,也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早期很多海外侨胞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然而,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取得成功、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改变了海外侨胞的地位和境遇。
时至今日,澎飞依然清晰地记得,2003年的某天,一位陌生的外国人主动与走在街上的他搭话。在得知他是中国人后,这位外国朋友毫不吝啬地给予称赞。“他对我说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们能举办奥运会,你们的宇航员也在遨游太空了。”
澎飞说,这种变化的背后积淀了包括国家、海外侨胞群体以及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应该从点滴做起,为我们的民族赢得更多尊重。”
结缘基金会,用情怀做事
加入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之前,澎飞有过近十年的华文媒体从业经历,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多元文化的存在。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时,澎飞邂逅了他与基金会的缘分。
某次谈及基金会话题,一位外国朋友直言,“华人习惯于成立商会、同乡会,却没有人投身基金会的创办和运营,甚至在主流基金会的高管中都没有华人身影。”澎飞彼时便想以行动回应。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这一基金会的前身是奥地利莫比乌斯亚洲艺术中心,由来自奥地利、德国、比利时的海外华人与所在国的主流艺术家共同发起组建。基于这一基金会与华人的渊源,澎飞在2015年成为其中一份子。
2016年基金会中华区正式落地北京开展业务,将40余件由毕加索、米罗、达利等大师创作的经典艺术品带到中国,通过学术交流、商业展览、政府合作等不同形式让更多中国民众和艺术爱好者零距离领略到西方经典文化艺术魅力。
在近四年的发展过程中,基金会中华区团队不仅成功出品策展了首届至第三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同时还与富力集团、光大、联想等业内翘楚在文化和艺术层面打造了不同形式的合作。目前基金会中华区团队在中国地区与政府及各类商业机构共同打造的文化艺术类活动案例已多达近百件;除去影视行业,基金会参与的艺术形式几乎涵盖了包括平面艺术、雕塑艺术、音乐、非遗文化、舞台剧、公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
“基金会不同于商业公司,它是有情怀的。”澎飞说,是否盈利不是最终目的,对于合作选择,基金会有自己的标准和维度。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将海外最优质艺术资源引入到中国国内,同时也竭力将中国最优质艺术资源输出到国外,根据合作伙伴需求,量身打造展现形式,让文化和艺术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广泛推广。
澎飞介绍,基金会也期待利用自身平台为中国各大文化艺术机构培养更多行业领军者,“我认为这是基金会价值的最好体现,不仅实现自身发展,还会推动整个行业和社会人文的发展。”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澎飞认为,在中国民众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大家对精神生活就会有更多需求,文化艺术领域也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艺联通民心需接地气
“艺术是相通的。”采访中澎飞提及,文化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人文财富,对中外友好交流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期间,奥地利莫比乌斯艺术基金会邀请了数位全球著名策展人前往古城平遥考察。在没有翻译讲解的情况下,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露丝·诺亚克盯着双林寺内拥有2700年历史的韦陀彩塑像流出了眼泪,她说,“我想我已经明白了这件瑰宝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他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一切。”
澎飞表示,无论国籍、语言差异,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相通的;无论国际关系如何变化,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永远不会中断。
澎飞认为,中国正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期,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当不同地域的人们从心底认知并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时,相互的友好自然就会绵延世代。”
在他看来,文艺联通民心需要用对方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做接地气的文艺展出,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慢慢增进相互间了解。“一些博物馆将古玩数字化,也有美术馆将画作数字化处理后展出,这种让珍宝活起来的方式就很好。”
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澎飞意识到,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概念有些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不甚了解。他坦言,基金会中华区也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用海外民众易于接受的动态展示、人际互动等形式,积累资源、培养人才、打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模式,为海外民众全面了解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5000年华夏文明尽上一份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借用屈原的诗句,澎飞表示,文艺联通民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把基础做实,口耳相传、水滴石穿,海外民众自然会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自然会从心底愿意和我们做命运共通的朋友。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马秀秀
编辑:江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