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华侨华人的异国清明:家国同念 追思无限
2022-04-06 09:13:27 字号: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题:华侨华人的异国清明:家国同念 追思无限

中新社记者 徐文欣

今日清明,应寄追思。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这份思念来得更为深刻。疫情下,他们久未返乡,只能在异国追忆故人、遥寄怀恋。

慎终追远 问祖寻根

清明是华侨华人慎终追远的重要节点,他们为亲人扫墓、祭拜民族祖先、缅怀早期华人移民。

每至清明,旅居海外的老华人常带着小辈祭拜先人——擦拭墓碑、送上香烛、摆好鲜花,一遍遍讲述着先人的创业故事。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彼此相交,华裔新生代在这一刻感知清明的传统,也完成对家文化的认知。

如果说,扫墓是对逝者的祭奠,那寻根便是对生者的慰藉。华侨华人常在清明参加对中华民族祖先的祭拜活动,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与祖(籍)国人民血肉相连的激情在活动中得以释放。今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如期而至,海内外华侨华人将线上线下联动,参与这“溯源、寻根、凝心、铸魂”的传统盛事。

纪念先辈移民也是华侨华人清明的活动之一。美国加州圣何塞华工墓园近日迎来一批前往祭拜的华侨华人。这个墓园安葬着近300位华工,百年前,他们为美国西部建设作出贡献,却因“排华法案”和圣荷塞华埠大火客死异乡。法国阿拉斯市近日也举办活动,纪念华工为一战所作贡献。澳大利亚新州华侨华人则在悉尼华裔军人纪念碑前举行献花仪式……华侨华人在这些活动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祈愿和平。

同中存异 “花式”祭扫

随着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程度加深,中国传统的祭扫风俗与海外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同中存异、见仁见智的祭扫方式。

在马来西亚,华人公共墓园被称作“义山”,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拜山”。按当地风俗,扫墓前要先拜土地神——大伯公。华侨华人入乡随俗,在拜完大伯公等土地神后,再前往墓园祭扫,或在灵骨塔下的拜桌祭奠亲人。此外,有百余年历史的吉隆坡广东义山近些年推出“绿色清明、文明扫墓”的理念,提倡减少祭拜品,呼吁民众自行清理祭扫残余。当地华人纷纷以行动支持。

部分日本华侨华人选择在家中祭扫,有人会购买微型墓地模型,将逝去亲人的照片镶嵌其中,用模型进行祭祀;也有人会在住处摆上先人的遗照,奉上鲜花和线香,以示纪念。

此外,国外一些公园、寺庙推出针对华人社区的祭祀服务,以方便当地华侨华人用多样的方式追思先人。

“云”寄思念 情思未淡

新冠疫情中断了不少华侨华人的返乡祭祖路,“云祭扫”“代祭扫”等寄托哀思的方式随之兴起。

侨乡青田有33万华侨华人遍及世界各地,为满足民众的祭扫需求,2020年起青田推出“云祭祀”服务,民众可以在网上公祭英烈、祭祀先祖。

愈来愈多的地区推出线上祭扫平台,华侨华人可以通过网络,在指尖诉说对逝者的思念。其实,只要心中保有对亲人的眷恋,无论是墓前祭扫还是代祭、遥祭,都是最好的纪念。

疫情下,问祖寻根活动也开启了线上通道。“中华云祭祖”网上平台便把公祭典礼现场拓展到云端,无法亲临黄帝陵祭祀现场的同胞,可以通过网络云端对轩辕黄帝进行祭祀。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无论采用何种祭扫方式,其对故人的哀思,对民族的认同和对文化的延续始终不变。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徐文欣

编辑:聂伊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