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暨南大学:打造中华文化海内外传播窗口
2021-11-02 09:23:03 字号:

本报记者 吴春燕 王忠耀 本报通讯员 苏运生 陶婷婷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理云鬓、贴花黄、着长袍、披对襟,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款款而来。日前,在暨南大学“国风秀典·溯梦华夏——中华汉服风采暨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现场,一场汉服走秀正在上演。走进活动现场,仿佛置身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之中。

在暨南大学校园里,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并不少见。近年来,暨大坚持办学特色,制定专门的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为把暨大办得更好,把学生培养得更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五湖四海而不断努力前行。

多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始终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办学使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颗火种。”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表示,暨大组织开展了中华文化传播大赛、中华文化大讲堂、中国文化节、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演、中国文化之旅等众多精品项目。

中国文化之旅是暨大从1986年开始,针对港澳台侨学生展开的一项暑期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带领学生去往延安、西安等地开展研学活动,让港澳台侨青年在行走中受教育、长知识,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

一直以来,华人华侨作为中国与居住国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暨大共有在校华侨和留学生等超过1.2万人。暨大充分利用教育机构的优势,发挥民间力量,多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办于2014年的中华文化大讲堂,以“礼乐诗书”为主要内容,通过专题讲座、研习班、志愿服务、实践考察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线上线下全方位的中华文化研习平台。

洪晓琳就读于暨大华文学院,是一名菲律宾华侨。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她加入了中华文化大讲堂,学习香艺和射礼射艺。首次提弓的洪晓琳对手中这古老而陌生的武器满怀敬畏。洪晓琳表示,等回到菲律宾之后,自己会开设一门教授射艺的课程,让更多人领略这项传统中华技艺的独特魅力。

打造多元立体、交互融合的文化课程体系

暨大针对内地、港澳台侨、华人与海外留学生三类学生,采用“分流教学、分类培养、同向融合”的文化育人模式,打造多元立体、交互融合的文化“同心圆”课程体系。

对于内地学生,学校通过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港澳台侨学生,深入推进优秀港澳台侨学生“千百十培养工程”;对于华人及海外留学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通过举办中华才艺培训、文化知识竞赛及文化体验与展示教育,开展中国文化之旅及历史文化考察,感悟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将其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开设于2006年的百年暨南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今年已经迈入了第16个年头。多年来,讲堂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等来校作专题演讲超过500余场,覆盖广州、珠海、深圳三地五校区,通过举办高端学术讲座,将中华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听众超过40多万人次。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林如鹏表示,暨大将继续发挥侨校特色,深化侨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优化升级专业课程体系,加快特色新型智库平台建设,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擦亮百年侨校“金字招牌”。

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建校至今,暨大共培养了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人才40余万人。同时,暨大也积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持续不断为海外输送优秀教师,以“侨”为特色打造教育智库,打造华文教育的核心标准与资源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文化传播者的培养和质量提升。

在智库建设上,以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三个国家级智库型研究基地的实体化建设为契机,学校进一步整合海内外研究力量,努力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的智库平台。

2020年7月14日,暨南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正式揭牌成立。“这是学校贯彻海外华文教育‘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目标的具体实践,将更好地满足海外日益增长的对华语人才的需求,促进中华语言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传播。”暨大华文学院院长邵宜表示。

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表示,在“双一流”建设、“部部省”共建等机遇叠加的窗口期,暨大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沟通中外、表达共识,做好文化交流的实践者。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春燕 王忠耀 苏运生 陶婷婷

编辑:聂伊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