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7月3日,我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留学生代表,与学校2020级国际新闻硕士班师生一起前往浙江省杭州市、绍兴市、嘉兴市、湖州市开展国情实践调研。掐指算来,距离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已经将近10年了。
2012年,17岁的我通过“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海外志愿者项目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在天津教乡村的孩子学习英语。孩子们非常热情,但当时我完全不会说中文,3个月里,我有许多想做的事情都因为语言障碍无法实现。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中文!
那年,我考上了埃及语言学最高学府——艾因夏姆斯大学,主修语言和媒体专业。大学的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在中国待两三个月,游玩中国城市,拜访中国朋友,了解当地文化。
2016年,我作为大四学生参加了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荣获非洲总冠军和全球亚军,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信心。毕业后,我幸运地通过新华社考核,成为新华社中东总分社的一名外籍记者。
在新华社中东总分社,我看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也感受到了中国的悠久文化、壮美国土和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不只是美食、服装和方言,我开始观察和思考中国社会,了解改革开放等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探索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外交等更广泛的领域。
近两年的记者生涯在我心中埋下了新闻理想的种子。2019年,我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来到我热爱的中国,在这里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更多有趣的探索。
9年来,我有幸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发展变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最好证明。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让我感动。在我接触的中国朋友中,大家都为生活在中国而感到自豪,并且大多数人都十分愿意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我还见证了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学外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只学英语,还学阿拉伯语、韩语、法语等各种语言。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对外国人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中国的电影、音乐、美食、美妆等艺术类、娱乐类产品,正日益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今年恰逢中埃两国建交65周年。作为在中埃友好关系中成长的一棵树苗,我希望自己能加深在国际关系、国际新闻领域的学习,通过自己的茁壮成长为中埃友谊搭建桥梁! (讲述者:中国传媒大学埃及留学生 大伟;采访整理:蒋佳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聂伊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