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湖南,有一批情系桑梓的归国华侨群体,他们心系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湖南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红网时刻联合湖南省侨联系统开设《侨心向党》栏目,弘扬老归侨爱党爱国情怀,庆祝建党100周年。
红网时刻记者 李兵 聂伊岑 实习生 余果 长沙报道
“归侨”“建桥”“搭侨”这些都是九旬老人杨秋亮的人生写照。
透过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个珍藏的奖章,红网时刻记者熟识了这位老归侨,走进了他的内心。
杨秋亮。
4岁回国 15岁参军 差点牺牲
杨秋亮祖籍广东潮州饶平,1933年出生于新加坡。
家乡饶平素来有着南洋谋生的“风俗”,因此家中长辈们大都在外打拼,父亲在新加坡,叔叔在泰国,祖父年轻时也曾南洋谋生,老了就想回到祖国,颐养天年。
“祖父时常记挂我们,给我们写了一大摞书信,一方面表示对我们的思念,另一方面希望我们回国发展。”杨秋亮记忆犹新。
4岁那年,杨秋亮随父亲回到了老家。家乡的俚俗趣味,满足了杨秋亮对于曾经感知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欢喜不已。
“短暂的团聚后,父亲本想再带我回新加坡,但经不住祖父的劝说,加之当时正处抗战年间,于是我就留在了祖父身边。”杨秋亮说。
饶平是当时粤东有名的红色苏区,当年朱德曾在饶平战斗过,留在老家的饶平人民有着一定的革命基础。杨秋亮参加革命,便是在饶平。
15岁那年,杨秋亮主动入伍,随队参加解放饶平等地的战役,在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四支队做交通员,参与地下联络工作。
“交通员主要做地下的情报联络工作,经常要往敌占区跑。去了回不来了就完了。”回忆起早年参军时命悬一线的经历,杨秋亮依旧感到后脊发凉,“在一次打探情报中,我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当时自己被包围在一个村庄里,四面都是潜伏的敌人。生死决断之际,我来不及多想,脑瓜一转,便往河中间跑,我一边跑,敌人一边追,耳边呼呼的子弹声不时划过,好在命大,成功跑出包围圈,沿着河水出了村,把情报安全送了出去。”
“喜报”。
一张证书 几个勋章 见证“侨心”
“建一辈子桥梁,住一辈子工棚,当一辈子牛郎。”这是人们形容建桥者的顺口溜,也是杨秋亮的人生写照。
回忆起建设时,杨秋亮感叹:“那真是充满激情的建桥年代,很多人哪怕为桥搬一块砖都是光荣的。”当时的人都是主动加班,主动劳动,热情非常高,都想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绵薄之力。
1956年,退役后的杨秋亮被安排到驻扎在武汉的大桥局,与桥打上了交道。随着队伍四处驻扎,从内蒙古到东北再到长江下游,杨秋亮笑称自己是“桥梁人”。
杨秋亮边说边拿出珍藏多年的“喜报”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和七十周年纪念章。他说,“这张奖状,是1958年8月1日由郑州黄河大桥抢修指挥部颁发的,自己和同事们因在修桥过程中优异的表现,荣立集体二等功。”
1958年7月,由于持续暴雨,黄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冲倒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桥墩,使大桥出现严重偏移。
当时新中国的物资都是通过这座铁路桥来南北转运的,一旦这座横跨黄河的铁路桥被洪水冲垮,将导致南北交通瘫痪,严重影响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交通出行。
如不能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郑州报给国务院的计划是组织并使用一万多人的部队官兵和群众一起用纤绳,依靠人力将桥墩拉正归位。
“当我们一万多人正在拉纤时,周恩来总理在雨中出现了,给我们加油打气。”杨秋亮清楚地记得,周总理的出现让现场包括他在内的拉纤官兵和民众热情高涨。“记不清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累了就随地休憩一下,再继续干活,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桥基抢修成功了。”
杨秋亮获得的大大小小的荣誉。
据杨秋亮介绍,在他的“建桥”旅程中,他还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大桥、橘子洲大桥、猴子石大桥等多地的铁路桥梁建设。
说起修建长沙猴子石大桥,也是他爱上长沙,并安居在此的契机。
1960年,杨秋亮跟随单位来到长沙修筑猴子石大桥。因为资金的缘故,一直都是处于修修停停的状态,单位便常驻长沙。闲暇时分,杨秋亮和同事经常喜欢去市区热闹热闹,认识了很多侨胞朋友。又被长沙的政策所吸引,就留在了长沙,慢慢爱上了这片热土和人。
现如今,杨秋亮和他的爱人时常会去猴子石大桥附近走走,感受车水马龙的长沙,看看祖国的繁荣昌盛。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兵 聂伊岑 余果
编辑:马丽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