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南部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下简称“特多”)是中国在该地区的全面合作伙伴,在加勒比国家中率先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近年来,中国和特多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双边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人文交流等领域密切合作,树立了大小国家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日前,本报记者走进特多,感受中特合作与交流的丰硕成果。
多巴哥国际机场项目——
“让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被更多人看见”
特多由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两座美丽的岛屿以及诸多小岛组成。航空,是该国连接内部、联系世界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在特立尼达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里,很多人早早就在售票柜台前排起长队,希望能抢到去多巴哥岛的机票。一票难求,这是很多往返于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间的旅客经常碰到的情况。据悉,两岛之间交通紧张问题由来已久。尽管经历了数次改建,多巴哥岛既有机场的承载能力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这种情况不久后将会彻底改变——由中企承建的多巴哥国际机场新航站楼预计将于明年正式投入运营。
2019年,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加勒比公司中标多巴哥机场既有航站楼改造和新航站楼设计施工项目,前者于2022年交付使用,目前新航站楼部分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据介绍,除了航站楼主体建筑外,中国企业还负责停机坪、滑行道等空侧工程以及停车场、进出道路等陆侧工程施工。新建部分总占地面积为26.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58万平方米。建成后,多巴哥国际机场年均吞吐量将达到300万人次,能满足主流大型客机的停靠需要。
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炎炎烈日下,中特两国工人正在紧张施工。塔吊之下,宛若巨型波浪的航站楼雏形初现。部分建筑已安装明亮的玻璃幕墙,蓝天白云映照其上。“通过大量采用落地式玻璃幕墙,航站楼室内利用自然光照明率将达到82%。”多巴哥国际机场项目经理彭才柱表示,幕墙还能同时承受58米/秒的极高风速带来的风压,在节能、美观的同时又结实耐用。
走进航站楼内部,顶部的橙棕色吊顶铝条顺着波浪造型蜿蜒向前,显得格外美观大气。“航站楼的整体设计既体现了海岛特色,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美学。”项目部总工程师智国峰告诉记者,除了目前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外,航站楼投入运营后采用的登机桥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等都将采用中国品牌,希望以“中国制造”“中国智造”进一步助力多巴哥国际机场提升现代化水平和运载能力。
沿着加勒比海海岸线,感受阳光沙滩、椰林树影,在岛中体验雨林徒步,邂逅“空中精灵”蜂鸟……“新机场设施将让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被更多人看见!”项目业主方特多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丹尼斯·哈里查兰对记者表示,新航站楼的建成不仅将改善民众往来两岛之间的出行状况,极大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还将大幅提升特多的旅游接待能力,助力国家经济多元化发展。多巴哥酒店和旅游协会副主席卡罗尔·詹姆斯也表示,新航站楼将吸引更多航空公司入驻多巴哥岛,为当地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除了多巴哥国际机场项目外,近年来我们还承建了特多库勒珀立交桥、迭戈马丁立交桥等项目。”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加勒比公司总经理李东生表示,中企希望为缓解特多区域交通压力、提升当地交通运输水平进一步贡献力量。在哈里查兰看来,中国在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中企带来的丰富经验和创新解决方案,有助于特多未来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库瓦医院项目——
“为民众健康生活带来了更多福祉”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6时许,上海建工(加勒比)有限公司工程物业部经理韩小雨都要从特多首都西班牙港的驻地出发,驱车30多公里,前往位于特立尼达岛中部库瓦市的库瓦医院,开启一天的工作。这也是众多库瓦医院项目部中方工作人员的日常,他们中有的人已在这里坚守了10年之久。
库瓦医院的前身为库瓦儿童医院,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贷款、上海建工集团承建,于2013年6月开工,2015年落成交接。医院针对当地石化行业特点,专门设立了特多首个烧伤科,还开设了重症监护、母婴护理等科室,配备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引入职业培训和电子医疗信息技术等,是加勒比地区最先进的医院之一。由于项目集策划、设计、施工与配套、物业等全生命周期要素于一体,在交接后中方工作人员依然负责库瓦医院机电设备维保等后勤保障工作,为医院运营“保驾护航”。
在医院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陪同父亲一起到医院看病的当地居民艾米。“如今看病方便多了!”艾米告诉记者,库瓦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友善的医务服务和工作人员等,这里已经成为很多当地人的就医首选。
新冠疫情期间,库瓦医院临危受命,成为特多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定点隔离医院,承担起80%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任务。上海建工(加勒比)有限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抗疫突击队,在医院驻守,24小时轮班提供维保服务。在医院完成定点隔离医院的使命后,特多卫生部部长特伦斯·德亚尔辛格表示,希望库瓦医院作为研究型医院,能够继续其研究工作,助力提升特多民众健康水平。
库瓦医院是中企助力特多医疗水平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包括阿利玛总医院项目、西班牙港总医院再开发项目等在内,中企共参与该国近10个医疗基础设施项目的承建工作,通过为医院配备先进设备及教学中心等,进一步提升各家医院和特多整体的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水平。“与中企的合作让我们受益良多!”其中多个医院项目的业主方、特多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诺埃尔·加西亚告诉记者,双方的合作不仅为特多带来了高性价比的先进医疗设备,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建设人才,“更关键的是为民众健康生活带来了更多福祉”。
“衷心感谢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德亚尔辛格表示,特多方愿拓展深化与中方在医疗卫生等各领域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戴爱莲基金会——
“为促进特中人文交流作出更多贡献”
“这是我的家庭合影”“这是我的姨妈戴爱莲在中国参加活动”“这是戴爱莲姨妈在跳荷花舞”……今年81岁的戴爱莲基金会主席阿德里安·艾萨克拿出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姨妈戴爱莲女士的故事。
早在19世纪初,华人就来到特多这片土地,用勤劳和智慧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1916年,有着“中国舞蹈之母”美誉的戴爱莲出生在特立尼达岛的一个华裔家庭。战争年代,她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用艺术鼓舞斗志,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新中国成立之后,戴爱莲出任北京舞蹈学校(后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首任校长。
“戴爱莲是促进特多与中国人文交流的桥梁。”艾萨克表示,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戴爱莲的舞蹈艺术成就,继续推动特中两国文化交流,戴爱莲基金会于2011年在特多成立。同年起,该基金会以奖学金的形式每年资助两名特多学生赴北京舞蹈学院学习交流。在艾萨克看来,在中国学习交流的一年时光里,特多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舞蹈、民族舞蹈的魅力,日后将成为特中友好的使者。
“学习中国古典舞,提高了我的舞蹈动作灵活性和流畅性。”2017年奖学金获得者娜塔莉亚·威廉姆斯告诉记者。回到特多后,她曾在多个场合向大家展示中国古典舞,让更多人领略中国文化艺术的魅力,“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为促进特中人文交流作出更多贡献。”
如银色花朵般绽放在西班牙港市中心的中企承建建筑——特多国家表演艺术中心,见证了由当地艺术家创作的舞剧《戴爱莲的故事》的精彩上演。2012年奖学金获得者阿妮娅·雷耶斯曾是该剧主演之一。“我到过中国的内蒙古、西藏、陕西等地,接触到了具有独特形态神韵、风格多样的中国传统舞蹈,这些都令我沉醉!”如今,雷耶斯在特多当地一所学校担任舞蹈老师。她说,自己在为学生编舞时常会加入中国古典舞蹈元素,将特中舞蹈融合在一起,“很荣幸能将自己的所学和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近年来,在基金会的推动下,与戴爱莲相关的舞剧、摄影展等活动不断在特多举办,进一步深化了我们与中国的情感纽带。”在艾萨克看来,基金会得以持续运转,离不开特中两国友好人士及在特多中企的支持。
不仅仅是舞蹈,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活动受到特多民众欢迎。“中特友谊杯”龙舟赛在当地举行,“阅读中国”图书专区在特多国家图书馆、多巴哥图书馆相继设立,当地多所学校开设“中特友谊教室”……特多贸易和工业部部长戈皮—斯库恩表示,近年来,两国之间频繁的文化和语言交流项目让特多从中受益,“文化已成为两国交往的牢固纽带,期待特中两国进一步扩大各领域合作”。
本报记者 时元皓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2日 第 18 版)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聂伊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