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侨胞海外教授中国传统艺术:让当地民众领略文化魅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聂伊岑 2023-03-16 10:17:37
时刻新闻
—分享—

她们在海外教授中国传统艺术(侨界关注)

直播间里的舞蹈教学、音乐厅内的中西合奏、异国街头的悠扬琴声……近年来,越来越多华侨华人在海外教授中国音乐和舞蹈艺术,让更多外国民众有机会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舞姿曼妙 云端共赏

2022年6月,新西兰奥克兰博物馆前,6位中国舞爱好者翩翩起舞,用舞蹈《九州同》传播中国舞蹈艺术。当时正值新西兰的冬季,天空飘着小雨,但她们克服低温,做好每一个舞蹈动作,舞扇随风飘扬,收获了现场民众的称赞。

领舞周海莉自幼学习中国舞,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专业。到新西兰后,她开办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她的学生中,上有古稀老者,下有垂髫小儿;既有许多华侨华人,也有不少当地孩子。

初到新西兰时,周海莉发现当地没有舞蹈机构招收中国舞教师,学习中国舞的人也寥寥无几。无奈之下,她只能暂时放下自己的舞蹈事业。“2007年底,我刚到新西兰。当时,我不认识当地华侨华人。直到我在奥克兰的华人志愿者组织从事翻译工作,结识了很多华人社团成员,才有机会创办自己的舞蹈工作室。”

对于周海莉的许多学生来说,舞蹈课堂是他们的另一个家。“很多学生刚到新西兰,用英语和当地人沟通十分困难,内心非常孤独。舞蹈课堂给大家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我们听着中文歌曲,畅聊生活里的趣事,特别享受上课时间。”

2019年,周海莉受邀参加奥克兰市长就职庆典,并作为演出嘉宾进行中国舞展示。谈到这段经历,她颇为自豪地说:“整场庆典只有我们一组舞蹈演出,新西兰的华侨华人把演出视频发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很多点赞。”

周海莉还把课堂搬进了直播间,分享舞蹈技巧,进行舞蹈教学。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她都游刃有余。她的原创民族民间舞蹈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上万点赞和收藏。“太美了,学起来。”“老师把中国舞蹈传播到新西兰。”这是周海莉的社交平台上常见的评论。

中国节拍 律动海外

澳大利亚墨尔本演奏中心内,一场名为“桐道”的音乐会圆满落幕,演出现场可谓是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音乐会组织人名为彭夏,是墨尔本一所知名音乐教育机构的负责人。5岁起,彭夏就开始学习古筝弹奏。来到墨尔本后,她曾受朋友邀请进行古筝表演。正是这次演出让她意识到,中国文化需要得到进一步传播。“当时,一个当地人很激动地问我弹奏的是不是日本筝,这句话带给我不小的冲击。”

硕士研究生期间,彭夏学习金融专业。学习之余,她兼职在音乐学校教授古筝。“对于金融界来说,我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对我的学生来说,我的教学是独一无二的。”

怀着这样的信念,她不顾家人反对,一头扎进民乐教学,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

彭夏的学生里不乏年近古稀的华侨华人。为此,她特意开办了老年班,为老一辈华侨华人提供畅谈生活、享受中国音乐的机会。华二代也是彭夏学生群体里常见的面孔。“我的一名学生刚开始学习古筝时,连中文都说不利索。现在,她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海外考级9级,还是校园音乐社团的常客。”彭夏欣慰地说。

中国民乐讲究心领神会,这给海外民乐推广带来不小的困难,彭夏萌生出编写专业英语教材的想法。

作为一个行动派,她咨询了中国知名古筝老师并邀请当地音乐老师进行翻译和审校工作。“中国古筝有8大筝派,各派指法不尽相同,我希望找到一些共性,让学生学起来更简单。”

历经7个月的打磨,2021年底,彭夏的英文版古筝教材正式投入使用。“老师,这本书太好了。”这是大多数学生看到教材后的反应。现在,彭夏在教学中查漏补缺,继续改进教材。

在彭夏看来,中西乐器相得益彰。在2022年8月举办的音乐会上,她和音乐爱好者们选取古筝、二胡、琵琶、大提琴、小提琴等9种中西乐器合奏演绎改编版《茉莉花》和《红颜劫》,让观众直呼过瘾。

民乐教学 文化传播

英国伦敦,2022年中秋节来临之际,3位民乐演奏者在中国城奏响《但愿人长久》,用中国音律缓解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摄。

王嘉禾是此次活动的组织者。自幼学习古筝的她,组建了嘉音琴社。“有一次,我回国住了几个月。我担心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学生们会放弃学习。于是,我尝试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召集民乐老师。意外的是,有20多个人联系了我,其中不乏专业水平颇高的演奏者。”

王嘉禾认为,“包容”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在平时的街头演出中,她经常和其他街头艺人即兴合奏。

王嘉禾说:“在街头演出时,一些观众会询问能不能给他们亲手弹奏的机会,我们都欣然应允。一次街头演出时,我尝试用古筝弹奏英文歌曲《哈瓦那》,现场观众反响很热烈。”

2022年9月,王嘉禾和琴社老师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演出时,遇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围观的学生里有英国本地学生,也有留学生,还有一些华二代。他们很感谢我们演奏中国音乐,主动帮我们搬琴。”演出结束后,在场的学生纷纷围上来,询问下次的演出时间。

对于不懂中文的学生,王嘉禾往往先教授广为流传的英文歌曲,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让学生给弹奏指法起名,但对这种教学方法,一个英国学生妈妈并不认同。“妈妈希望孩子学习正宗的中国音乐,如《高山流水》。她说,即使孩子现在无法理解,但音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不少挑战,嘉音琴社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场地租金费、高额的仓储费、乐器运费都让王嘉禾备感压力。“由于缺乏大规模的民乐比赛,学生和民乐爱好者很难找到展示自己的平台。不过,我们正在积极寻求和国内相关机构合作,尽全力为英国的民乐学习者争取更多机会。”(杨宁 胡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聂伊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