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吉尔吉斯斯坦侨胞倾力创办“明亮学校”教授汉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林子涵 编辑:聂伊岑 2023-02-13 09:33:21
时刻新闻
—分享—

吉尔吉斯斯坦侨胞倾力创办“明亮学校”教授汉语

在孩子心中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侨界关注)

本报记者 林子涵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提起明亮学校,不少当地华侨华人都知道。在这间学校,当地的“华二代”可以学习地道汉语、接触中华文化。每天早晨,清脆的汉语朗读声,不时从学校传来。

学校的创办者是来自中国新疆的阿依努尔·塔依尔和她的丈夫西尔艾力。多年来,他们为办学倾注了全部心血。此外,还有不少“侨妈妈”和“侨爸爸”关注着明亮学校的成长。在热心汉语教育的华侨华人努力下,明亮学校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方希望之地。

为“华二代”创办汉语学校

2016年12月的一天,比什凯克气温降至零度以下。阿依努尔来到玛蒂娜市场附近一家同乡开的餐厅,打算向他们借用桌椅板凳。冬季寒冷,餐厅摆放在室外的桌椅渐渐闲置。阿依努尔想,如果能借来一用,学校急需的课桌椅就有着落了。

这一年,明亮学校刚刚起步,各种难题亟待解决。四处借财借物,已经成了阿依努尔那段时间生活的常态。但白碱滩上长大的姑娘不怕难。她希望通过一步步努力,把办好汉语学校的梦想变为现实。

阿依努尔的家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父母都是在戈壁油田上扎根的老一辈石油人。2007年,阿依努尔来到比什凯克留学。多年的吉尔吉斯斯坦生活,让她发现了当地华侨华人的最大痛点。

“很多中国人来这里经商,平时生意忙,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不用说专门教孩子汉语。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汉语越来越生疏,有的孩子甚至一句汉语也不会说,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是什么意思。”阿依努尔说,吉尔吉斯斯坦有面向大学生的汉语课,但当地很少有开设汉语班的幼儿园和小学,年级小的“华二代”们面临无处可以学汉语的问题。当父母回到中国后,这些孩子很难适应中国国内小学的中文课程,甚至要从低年级重新就读。

阿依努尔急在心头。研究生刚毕业不久的她,决心开办一所全日制学校,让“华二代”们从小有机会系统性学习汉语的听说读写。

阿依努尔的想法得到了父母和丈夫西尔艾力的全力支持。西尔艾力放弃了回新疆发展的机会,陪着阿依努尔扎根在了吉尔吉斯斯坦,一边做生意,一边忙学校事务。“哪怕赔钱,也要支持她办学校。”艾力说,“一定要帮更多孩子学会拼音、认识汉字。”

夫妻二人经过半年多的奔波,为学校争取到了当地教育、卫生、消防等部门的许可。考虑到许多家长做生意,一出门就要一整天,学校除了上课,还会为孩子们提供全天的餐食,照顾他们午休。

不久后,明亮学校招收了第一批30多名学生。小的只有2岁,大的14岁。学校按年级分班授课,针对性开设了汉语、维语、英语、俄语及数学等课程。其中,数学课用汉语授课,带领孩子们认识汉字数字、用汉语算数。

这一时期,阿依努尔身兼数职:缺教师,她一个人代8节课;缺教材,她委托新疆的朋友辗转买来;缺厨师,她下课就给学生们做饭;缺保姆,她负责打扫卫生和哄孩子们午睡;缺资金,她和丈夫掏空口袋……

渐渐地,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明亮学校,得知了夫妇俩办学的故事,开始把孩子送来学习汉语。学校学生最多时达到了120人。除了汉族学生,还有许多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华侨华人家庭的子女和吉尔吉斯斯坦本地的孩子前来学习。学校聘请了全职或兼职的教师,课程也增设了舞蹈、象棋、体育等内容。

“许多孩子从一开始听不懂汉语,到现在一进教室就争先问候:‘你好’‘老师好’,汉语水平有了明显进步。”阿依努尔说,“有学生在这里上到小学二年级,跟随父母回到中国后,顺利升入小学三年级。他们打电话向我报喜时,我感到由衷高兴!”

让中华文化在孩子心中萌芽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明亮学校的汉语课堂上,教师丁薇正带着孩子们一遍遍朗诵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受阿依努尔邀请,过去一年多,每周一到周五下午,丁薇都会来低年级带课。在吉尔吉斯斯坦生活了十几年,她深知华侨华人子女教育的难点。因此,面对汉语零基础的学生,她总是格外耐心。

“班上有一位3岁的小女孩。由于年龄小,汉语内容又十分陌生,她常常表现得羞怯不安。这时我就会把她抱在身边,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教她念拼音、读儿歌。慢慢地,小女孩开始和大家一起跟读,再后来,她也勇敢地举手发言,起立大声地背诵课文。那一刻,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丁薇说,“在这里,每位教师都像一位‘侨妈妈’,大家都希望通过细致的教学,让中华文化在孩子们心中萌芽。”

为了给孩子们做好中华文化启蒙,阿依努尔带着学校做了很多探索。2021年暑假,她第一次尝试开办汉语夏令营,动员家长带孩子参加为期2个月的沉浸式汉语学习。夏令营期间,学校除了开设语言类课程,还组织了中国舞蹈、中国乐器、中国书法等相关内容的教学。

刚刚过去的兔年春节,阿依努尔组织开展了春节主题手工活动。老师带孩子们一起剪纸、涂色,做出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中国龙”。师生们还一同为学校的办公室贴上了喜庆的春联和“福”字。过年期间,大家一起体验了包饺子的快乐。

“比不懂汉语更令人担心的,是孩子们不懂中华文化、失去身份认同。明亮学校所作的努力,就是希望激发孩子们从小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将来发自内心地亲近中国、热爱中国。”阿依努尔说。

有了第一届的成功经验,2022年6月,明亮学校举办了第二届汉语夏令营。阿依努尔请了来自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姑娘列娜·艾晒克担任夏令营的汉语老师。由于精通汉语、柯尔克孜语、俄语等语言,列娜可以和当地不同民族的孩子交流,用多语种向孩子们详细解释汉语词汇的意义。

“孩子们的聪明可爱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对汉语充满了好奇,也希望能像老师们一样讲出流利汉语。夏令营期间,每天上午都有3小时的汉语课,孩子们都学得很起劲。”列娜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她专门准备了标有多种语言释义的识字卡片,教大家学习表示颜色、动物和数字的汉字,还带着孩子们通过唱跳游戏,理解古诗和儿歌。

“集训虽短,但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中华文化的种子,帮他们在将来成长为中吉友谊的小使者。”列娜说。

期待作出更多成绩

办学多年来,最让阿依努尔感到欣慰的,还有帮助跨文化家庭化解代沟与摩擦。

“在吉尔吉斯斯坦,不少华侨华人和本地人结为夫妇。这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在吉尔吉斯斯坦长大,习惯用本地语言,和说汉语一方的家长经常沟通不畅,关系不亲近。有的孩子学习汉语后,逐渐学会用汉语表达想法,和家长的沟通也更交心。”阿依努尔说,“每次有家长向我说谢谢,我都觉得,办学的路走对了。”

明亮学校的成绩,许多华侨华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去年的夏令营,就来了不少热心为学校“吆喝”的“侨妈妈”和“侨爸爸”。

比什凯克华助中心主任杨彩平听说明亮学校缺少活动器材,第一时间搬来了华助中心的二胡、古筝、笔墨纸砚和相机。几年来,每逢儿童节、中秋节等节日,杨彩平还会代表华助中心向明亮小学捐赠书籍和玩具。明亮学校创办的第一年,华助中心就向学校捐赠了35张儿童床铺。杨彩平至今记得,阿依努尔向她介绍办学理念时说的那一句:“孩子们太需要学汉语了!”

“明亮学校既是民间自发创办的汉语学校,也是我们的少数民族侨胞倾注全力创办的学校。他们的努力值得被看见。”杨彩平说,“华助中心作为非盈利性的公益组织,使命就是为华侨华人排忧解难。不论明亮学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尽己所能,支持他们办学。”

多年关注明亮学校发展的吉尔吉斯斯坦中亚福建总商会会长林金电,也在夏令营现场为家长们做了一场推介会,呼吁当地华侨华人重视幼儿的汉语培养,抓住文化启蒙的时机。

“身在海外,我们期盼孩子们能学好汉语,不忘来路。将来,不论孩子回中国继续念书,还是长大后到中国留学、工作,或是在海外从事和中国相关的事业,汉语和中华文化都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林金电说。

疫情期间,明亮学校的运营受到不小的冲击。目前,学校的学前班部有70多名学生,小学部仍暂时关闭。阿依努尔的最大心愿,就是为学校招到更多专业教师、为学生找来更多适合的教材,提高明亮学校的办学质量。为此,她和丈夫正在四处奔走,积极申请项目支持。

“孩子就像初升的太阳。我们为学校起名为‘明亮’,就是希望帮助孩子们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华二代’们的汉语基础,培养他们的身份认同,把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住。”阿依努尔说,“相信做好文化的传承,我们就会有明亮的希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林子涵

编辑:聂伊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