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奥地利汉学家李夏德:促了解倡和平,孔子学院要继续“架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京泽 马帅莎 编辑:聂伊岑 2022-08-29 09:37:05
时刻新闻
—分享—

中新网北京8月28日电 题:奥地利汉学家李夏德:促了解倡和平,孔子学院要继续“架桥”

作者 李京泽 马帅莎

近年来,“中文热”在海外不断升温,很多外国人开始学习中文,并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和了解中国。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正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人类最古老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平台。

然而,新冠疫情使国际局势演变越发复杂,美西方一些人士借机炮制不实言论,戴着有色眼镜抹黑孔院。面对一些谎言谣言,总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倡导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奥地利汉学家、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李夏德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世界政治情况复杂,免不了很多挑战,但我们相信孔子学院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为互相了解,也为世界和平,孔院要继续为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架桥’。”

李夏德所说的“道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授汉语,二是文化交流。前者主要体现在孔子学院的课程里,后者则贯穿在孔院开展的所有文化活动中。

他介绍,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会通过举办朗诵会、音乐会或者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国文学、中国音乐、中国哲学。“我们不仅仅是请专家来做报告或者表演,而是会给观众介绍背景,解释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一个文化活动,它能反映出中国的哪些情况。”

这些活动为奥地利普通民众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极大丰富了当地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识。但也有一些杂音,为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与和平发展的活动人为添上了意识形态色彩。面对这种误读曲解,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展现出了更为透明的姿态。

“对于这些发出‘质疑’甚至抹黑孔子学院的人,我们会主动邀请但不强迫他们走进孔子学院,希望帮助他们实地了解情况。对于外界的疑问,我们都第一时间予以回应,尽最大努力展现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李夏德指出,事实最有说服力,近几年即使受到疫情影响,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依旧在增加,大家按时接收线上课程,学习汉语的热情未见退却,反而水涨船高。

“孔子学院不会因为受到质疑而停滞不前,相反还要不断前进,持续发展。”李夏德说。

2020年6月,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统筹管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品牌运行,募集资金资源为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与合作伙伴北京外国语大学互动更为频繁紧密,使孔院在教师培训交流、线上教学与文化体验、高层次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

李夏德认为,《论语》里的“和而不同”对孔子学院来说非常重要。奥中两国文化不同,但都生活在同一个国际社会、同一个世界,需要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理解。他希望未来孔子学院能够给更多外国人教授汉语,介绍中国文化。

“中西方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跨语言、跨文化甚至不同制度带来的障碍,但这些差异也恰恰构成了友好对话的起点。这一过程中,孔子学院为双方共寻文化共性提供了平台,为各个年龄段人群交流架起了桥梁。”李夏德说。

2021年,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为在孔子学院任职满10年的中外方院长设立并颁授了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感谢他们对孔子学院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长期坚守和辛勤付出,李夏德是获奖人之一。身为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他在过去的16年中一直为增进奥中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而努力。

如果再往前追溯李夏德的学生生涯,会发现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已然成为他的事业。青年时期对中国文化的追寻,为他和中国近半个世纪的亲密接触埋下了“种子”。

1975年,李夏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在中国还未开启与世界全面互动时,便开始游历整个中国。从最初的一年来华一次,到一年五次,再到一个月一次,李夏德往返于中国奥地利之间已近五十年。期间,他目睹了中国飞速的发展,感受到中国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中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李夏德在跨越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底蕴中找到了答案,并尝试把“读懂今日之中国,需要了解过去历史文化”的观念传递给每个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朋友。在他看来,中国如今取得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积淀,想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就要全面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用心用眼全面看中国。

在维也纳大学汉学系和孔子学院,李夏德为汉语爱好者讲授中国文学发展史,从《诗经》讲到鲁迅的《阿Q正传》,还有令他深受启发的中国经典作品《文心雕龙》。他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人对待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的态度。

由于疫情的阻隔,李夏德减少了和中国朋友的线下接触,但线上互动频繁,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络,朋友们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孔院出现的任何问题。李夏德也在朋友那里不断更新有关中国的情况,期待着疫后的重逢。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京泽 马帅莎

编辑:聂伊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