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沈敏:华文教育如何搭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桥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白祖偕 唐小晴 编辑:聂伊岑 2022-04-18 09:44:36
时刻新闻
—分享—

中新社长沙4月16日电 题:沈敏:华文教育如何搭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桥梁?

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 唐小晴

中国拥有丰富的侨务资源,6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人社会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和“民心工程”,对海外华侨华人传承中华语言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沈敏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表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培育和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华文教育是一个天然平台。他认为,华文教育要在推动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需处理好传承与传播、事业与产业的关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海外华文教育从发展之初到现在,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呈现哪些新变化、新特点?

沈敏: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海外华文教育的阶段区分,目前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二战以前的海外华文教育称为“华侨教育”或“侨民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在海外的延伸。二战爆发后,多数国家的华文教育出现停滞。二战以后,随着殖民地国家独立和新中国对华侨华人的政策调整,华侨多加入所在国国籍,华文教育迅速复苏,成为所在国教育体系一部分,性质日益复杂多元。

受国际政治和国家民族主义等因素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华文教育陷入一段较长的衰落期,华文学校在一些国家基本消失。多数国家的华文教育,从以第一语言教学形态为主转变为以第二语言教学形态为主。

20世纪80、90年代,海外华文教育复兴,并随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迅速发展。今天,海外华文学校有2万余所。201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达成“推动华文教育转型升级,促进华文教育向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迈进”共识,海外华文教育进入以“三化”为主要发展特征的“转型升级”新阶段。

目前,华文教师证书标准、华文水平测试、海外全日制华文学校办学参照性标准等相继推出,本土华文教师学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海外华文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通用”与“本土”结合的教材体系逐渐形成。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华文教育中“华语+”理念也得到实践,既通晓华语又掌握职业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中新社记者: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希望了解中国,并开始学习中文。请问“汉语热”对华文教育开展有何积极作用?

沈敏:越来越多海外人士认识到,掌握汉语意味着能更好跟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道,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汉语热”对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

第一,提升海外华人世界“语言自信”和“文化自信”。当祖籍国语言被更多人学习,祖籍国文化越来越受关注,海外华人社会对华文和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提升,华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也会随之提升。

第二,强化海外华裔学习华语动机,提升华文教育内生动力。当身边主流社会人群、友族人士都在努力学华语,华语学习给主流社会学习者带来更多实用价值和美好生活时,华裔学习动机更容易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第三,有利于华文教育获得所在国更多政策支持,赢得更好发展环境,让华裔群体的华语学习更便利,选择更多样。

中新社记者:海外华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瓶颈?如何寻求突破?

沈敏: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迎来前所未有历史机遇期,但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问题。

不少国家因断层时间长,受理念、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等条件制约,华文教育“三化”(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任重道远。以标准化为例,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马来西亚外,其他国家的华文课程标准、华文教学大纲等行业标准较为缺失和薄弱,以致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难以保证。

华文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华文教师队伍数量和整体素质虽有所充实和改善,学历化、职业化程度明显提升,但“量”和“质”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国自主培养华文教师的能力尚待加强。

海外华文教育形态多样,有的接近第一语言教学,有的接近第二语言教学,还有不少处于两者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学生学情很不一样。目前,对不同教学性质和形态下华裔学习特点调查研究不够,学情掌握不够,影响华文教育“精准施策”。

海外华文学习者“低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但现阶段华文教学研究及教学理论建构还较少关注低龄学习者的华语学习。

面对这些问题,可从几方面考虑:一是分类指导,根据海外华文教育多样性的实际情况,制订区域性、国别化华文教育标准及不同教学性质、办学形式的华文教育标准,用标准引领华文教学质量提升。

二是多措并举,大力推进本土华文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来华留学”与“就地培养”两手抓,要考虑如何提升各国自主培养华文教师的能力。

三是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华文教育调查研究。如华裔与非华裔华语学习特点的比较研究、“低龄化”背景下华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实证研究等。这些“接地气”的研究有利于新时期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精准施策。

四是提升和扩展华文教育关注视野。华语传承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还需结合家庭、华人社区、华文媒体、语言景观、文化活动等。

中新社记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包括软实力在内的整体提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华文教育如何更好发挥独特作用?

沈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华文教育是一个天然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培育、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华文教育也是一个天然平台。

华文教育要在推动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更好发挥作用,需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传承与传播的关系。传承发生在群体内代际之间,是纵向的;传播发生在群体之间,是横向的。华文教育要让传承与传播相得益彰、良性互动。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非华裔进入华文学校学习,是华文教育从代际传承向横向传播扩展的可喜变化。华文教育既要做好代际传承,也要扩大横向传播,才能更好融入和辐射主流社会。

二是事业与产业的关系。华文教育是华人社会“留根”事业,但要扩大覆盖和影响,增强内在发展动力,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合适的学校尝试产业化。只要不失去华文教育主要目标,产业形态的华文教育可发挥经济实用功能,也可发挥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功能。事业与产业联动,更有利于华文教育自身发展和推动汉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白祖偕 唐小晴

编辑:聂伊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