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欧洲华文教育大会暨校长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欧洲17个国家的近200位华文教育界代表齐聚云端,探讨欧洲华文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欧洲华文学校纷纷探索转型发展新路,从招收华裔青少年到吸引外籍成年人,从实体教室走向云端课堂,从开发本土化课程到加强与中国学校合作,越来越多欧洲华文学校拥抱线上教育带来的“云端”新机遇。
“孩子都盼着来学校”
“孩子们都盼着来学校呢!我们一宣布开学,所有学生和老师全都第一时间返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意国际学校校长李雪梅言语中满是欣慰和激动。
位于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帕多瓦市的中意国际学校,设有全日制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以及针对成人学习的培训部,目前有600余名学生,其中1/3是外籍学生。从去年9月开始,中意国际学校实行网络课堂、实体课堂轮流制教学,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全体返校上实体课,高中学生中50%上实体课,50%上网课。尽管其间有几次因防疫暂停上课,但每次学校公布返校消息,师生都积极配合,热烈响应。与此同时,中意国际学校紧抓防疫工作:每天5次量体温,3次消毒;召开线上讲座,邀请专家向学生、家长宣传防疫知识。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意大利,中意国际学校是非常少有的至今没有1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学校。
位于法国里昂的法国辛老师中文课堂,也实现了新冠肺炎“零病例”。校长辛丽燕告诉本报记者,从去年9月开始,学校为了兼顾教学质量和防疫安全两方面的需要,开启实体课堂和网络课堂并用的教学模式。“虽然教学和管理的任务加重了,但最大程度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一直在有序进行。”辛丽燕说。
“我们一天也没耽搁,20多个中文班一直在上网课,生源不但没有流失,甚至还有所增加。”德国汉堡易北中文学校校长王燕蓉告诉本报记者,疫情发生之初,旅德华侨华人就敏感地预感到疫情形势的严峻。为适应防疫要求,德国汉堡易北中文学校从2020年1月26日就开始了线上教学。中文班、德语班、成人中文班的文化课程一直通过网络课堂的形式继续,武术、绘画、钢琴、古筝等兴趣班也在网络课堂上有序进行,只有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类兴趣班因为无法进行实体课堂授课而暂停。
“没落下一件该做的事”
从实体课堂转变成网络课堂,其中的艰辛和努力,是所有转型华校人的共同经历。
“网络课堂对老师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王燕蓉说。学校的老师们不仅要快速学习制作幻灯片和动画的技术,还要开发新的课堂游戏,增加各类互动环节,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我们给老师提供幻灯片制作、动画制作的培训,不断试验各类直播软件,在不停地试验和磨合中探索出一种最适合我们的网课方式。”
“我们没有落下一件该做的事!”李雪梅说。疫情期间,尽管面临实体课堂停课、因疫情反复而停课等情况,中意国际学校仍如期完成了所有原定教学计划,同时创新开展了与中国天津学校的“双师”活动,邀请中国专家传递防疫经验,举办教学研讨会,整理出版论文集,举行学校开放日、校庆、圣诞节、春节等线上庆祝活动……在这些“正常运转”的背后,是中意国际学校全体师生的“非常付出”。
在学校第一次因疫情停课时,李雪梅组织全校老师学习使用线上教学软件,通过周末两天的培训,保证了停课后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无缝衔接。“很多老师那几天都是连夜进行线上教学的备课,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为了不耽误上课,全校老师克服了太多困难。”李雪梅感叹。
辛丽燕也感受到华文教育行业内部改革和外部竞争两方面的压力。华校一方面需要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应对当地教育机构、中国大型在线教育机构的竞争压力。目前,法国辛老师中文课堂继续坚持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口语、集中识字、写作课程的创新和实践,注重自主性的课程与教材的研发,同时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家校合作,为本校和所在地区华裔儿童提供更多优质课程和公益活动服务。“我们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优势,积极应对挑战。”
“紧抓优势迎接挑战”
“网络课堂带来一次‘教学革命’,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时代的潮水已经涌来,我们必须共同面对,做好准备。”李雪梅认为,面对汹涌的互联网浪潮,华校受到很大冲击和挑战,但也促使华校谋求转型发展之路。华校应当做好长远的教学规划,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把控、课程本土化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坚持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相结合,“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疫情期间,王燕蓉深深感受到网络课堂带来的新机遇。“网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租用教室的租金降低了,学生上下学途中的时间减少了,师生之间分享学习资料更便捷了。老师们则借此机会丰富教学手段、学习新技术。这些都是网络课堂带来的优势。”王燕蓉说,面对中国在线教育机构在研发技术、营销方式和低价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海外华校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本地化方面,我们更了解当地的孩子,对孩子和家长的需求能够做到随时回应。在语言方面,我们的老师懂当地语言,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学习课程。在趣味性方面,我们有实体课堂的基础,在返校后能够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有这些‘王牌’在手,我们对未来是信心满满的。”王燕蓉说。
“海外华文教育的一个全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的教育选择权,他们将用行动投票。”辛丽燕认为,挑战中蕴含着机遇,欧洲乃至全球华校管理者应当具有危机意识,时时自省,一定要进行转型发展。转型发展中的华校必须坚持“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探索中文课程的本土化和独特性,创新教法、教材,提升课程内在质量和效率,针对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发不同的课程。同时,海外华校必须强化华人社区纽带和师生情感链接功能,注重家校合作,做好带领家长共建共育孩子中文环境的引领者角色。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高乔
编辑:聂伊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