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海鸥:在古典音乐的天空恣意飞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曦 编辑:聂伊岑 2019-01-17 09:29:48
时刻新闻
—分享—

德国《布克斯特胡德日报》曾用整版篇幅盛赞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就在他的手指碰触到三角钢琴那一刹,整个舞台燃烧起来,他用世界级的诠释把莫扎特著名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那气势磅礴的音乐与音色传递出来……”北德意志广播电视台这样介绍他:一个钢琴神童,不是莫扎特,是华人张海鸥。

2002年,17岁的张海鸥怀揣钢琴梦想远赴德国深造。2010年,德国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张海鸥国际音乐节”。2011年,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授予他国际独奏家文凭(博士学位)。如今,张海鸥的琴声响彻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对他来说,古典音乐是痴恋的事业,是此生的信仰。

选择:心属舞台终无悔

内蒙古呼和浩特,张海鸥的家乡。2018年12月28日,室外温度直逼零下30℃。晚8时的乌兰恰特大剧院内座无虚席。张海鸥和马其顿国家爱乐乐团合作的首场新年巡演在这里奏响,人们如约而至,翘首以盼。大幕拉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壮丽的旋律开始奔驰,湍急的音流时而雄浑宽广,时而明朗艳丽。天寒地冻的城市被这音乐点燃,现场气氛冲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这是我第3次回国巡演,10天到了7个城市。”谈起刚刚结束的音乐会,张海鸥神采奕奕,毫无倦色。接受采访的第二天,他就要赶回德国,筹备下一场个人钢琴独奏会。

职业独奏的竞争激烈而残酷,在德国钢琴界,华人面孔寥寥无几。2006年,张海鸥在德国布伦瑞克国际音乐节崭露头角。他的作品被当地媒体赞美为:“石破天惊的演奏。”“毕业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很难在德国留下来搞演奏,他们会选择回国教书或做其他的事情。但我觉得自己属于舞台,做职业演奏家是我的第一选择。”

随着知名度慢慢提升,演出邀约不断,“在路上”成了张海鸥生活的常态。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奥地利维也纳音乐厅、巴西圣保罗音乐厅……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他的乐迷也越来越多,观众的反馈时常让张海鸥深受感动。“德国的一次音乐节上,一位观众在后台等我,他去世的祖父十分喜爱古典音乐,我弹奏的曲目是他祖父常听的段落,让他想起了童年的岁月和挚爱的亲人,一时间红了眼眶。”

英国BBC的《荒岛唱片》节目,每一期都讨论相同的话题:假如你只身前往一座荒岛,只能带两张唱片,你会选择什么?节目走过的70年里,被挑选最多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张海鸥看来,古典音乐的产生和存在不仅仅局限于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块大陆,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决定:唯有初心不可负

“在精神和体力近乎透支的状况下,进行一场高强度的钢琴独奏会的确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无时无刻就像以每小时300公里的时速飞驰在高速公路上一样:神经紧绷着,某些段落挣扎着,不知道接下来会突然发生什么……那是一种具有极其特别压力的创造感。”张海鸥在演出随笔中这样描述舞台。只要一坐上琴凳,他和心爱的钢琴就仿佛融为一体。算起来,他们初次见面已是20几年前的事了。

故事有一个偶然的开始。“我8岁多才接触钢琴,玩耍时无意间听到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磁带,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就好像吃到一颗特别好吃的糖。但那时市场上钢琴很少,买到钢琴很难,加之父母是工薪阶层,家里也没有那么多积蓄,还是亲戚们集资给我买了钢琴。”10岁时,在启蒙老师的鼓励下,张海鸥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考试,意外成为当年被录取的4个孩子之一。“当时考生有130多个,我是其中学琴时间最短的。”

从呼和浩特到北京,张海鸥的父母停薪留职,全力支持他追梦。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时光是纯粹而快乐的。“那时没有正版CD,我想尽办法淘盗版碟,近乎痴迷地整夜整夜听,还啃了大量德奥古典文学著作。它们滋养了我的生命。”

毕业前夕,张海鸥有两个选择:美国茱利亚音乐学院或德国汉诺威音乐与戏剧大学。他说:“贝多芬是我的信仰,我要去德国,去古典音乐最丰厚的土壤,去看看大师们诞生的土地。

17岁的少年开始了他的旅程,跟随被德国人称为“钢琴上帝”的伯恩德·格茨克教授学习钢琴。然而,困难超出了预料。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都让张海鸥难以应付,“很多问题没有进行足够的估计,上课有一种听天书的感觉,过了两年才逐渐好起来。但我来到了一直想来的地方,还是很满足。”

如今,在德国,张海鸥的名字就是一个音乐节。鉴于他出色的演奏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2010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布克斯特胡德市创立了“张海鸥国际音乐节”,这在德国华人音乐家中前所未有。“音乐节每年历时三周左右,门票都早早售罄,现在已经成为北德大汉堡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夏季古典音乐节。我邀请了很多国家著名的演奏家和优秀的乐团来表演,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让不同组合跨界合作,希望把更有活力的古典音乐带给年轻人。”

尝试:中西合璧火花绽

在德国多年,张海鸥对中国的变化感受更深:“近几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汉堡成为‘一带一路’的重镇,西方看中国的目光完全改变,这对我们海外华人是一种强大的支持。”

身为德华青年联合会的一员,他一直致力于中德青年文化交流。汉堡的G20峰会和“中国时代”大型活动;柏林大使馆、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等领事馆的各种庆祝会或招待会……无论多忙,他都抽空参演:“只要是我能使得上劲儿的地方,我责无旁贷。”但他也注意到,东西方对彼此的文化和艺术还很陌生,并不真正了解对方。

总要有人建一座桥。“中西方的音乐合作蕴藏着很多可能性,需要一个契机,让西方了解更纵深、更具层次性的中国音乐。”张海鸥做了很多努力。“我曾在音乐会上加入一些中国元素,比如演奏民歌《浏阳河》。德国观众的反响很好,东方的旋律勾起了他们脑海中关于中国的一切。我还将这首乐曲放在我的第三张全球发行的个人专辑《指纹》CD中,让更多人听到中国音乐。在我的音乐节上,我也策划了一次中国传统和现代民乐的对话。听众们对中国民乐的概念几乎为零,这种音乐语言让他们耳目一新。”

与张海鸥合作多年的“张海鸥音乐节”主席迪特·克拉尔先生说:“刚开始接触中国音乐时还有些不习惯,自从认识张海鸥后我开始理解中国音乐了。”

此次回中国巡演,张海鸥选择和马其顿国家爱乐乐团合作,“我希望能把对于国内观众还比较陌生、但艺术水准高超的音乐团体引荐到国内去,让更多人体会到古典音乐的魅力。2018年是中国和马其顿建交25周年,这对中马文化交流也有特殊的意义。”

行走于中西之间,张海鸥想做的远不止这些。在他看来,音乐无国界,中西方乐器的配合经常产生一种难以描述的情感联系。“今年夏天,在意大利西西里岛,我会和古筝演奏家合作,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火花。”

在音乐的天空中,他是翩翩远翔的海鸥,也是沟通中外的使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曦

编辑:聂伊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