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耕中俄文化交流的“读书人”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严瑜 编辑:聂伊岑 2018-11-05 09:56:22
时刻新闻
—分享—

“我喜欢做文化方面的事情,虽然赚钱不多,但是比较自得。”相比“企业家”,俄罗斯五洲世纪集团公司总裁吴昊似乎更爱用“读书人”来定义自己的角色。20多年前,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吴昊决定留在当地,创业。

当时,在俄华商大多从事贸易生意,而这名充满书卷气的年轻人却另辟蹊径,选择深耕文化交流领域,为中俄民众走得更近搭桥铺路。

“中俄民众需要一座桥梁”

算起来,吴昊与俄罗斯的缘分已近30年。1999年,在白俄罗斯取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赴莫斯科继续学习俄罗斯文学。

或许是因为多年的专业熏陶,吴昊对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和敏感。和俄罗斯朋友聊久了,他发现,彼此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误会”。

“我们常觉得相互之间了解很多,比如中国朋友谈到俄罗斯,就会提到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朋友聊到中国,也都知道长城、故宫,甚至还能背一两首李白的诗。但是,当我们想更深层次的接触时,却发现,我们对彼此的认知,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吴昊决定,利用自己长期在俄学习生活的优势,推动中俄双边尤其是民间的交流,让彼此真正熟悉起来。

那时,中俄两国的民间交流还不像今天这般方便通畅。不过,在乐观的吴昊看来,正是因为不方便、不通畅,才有机遇。“我能感受到,中俄民众都需要一座桥梁。”

2003年,吴昊在莫斯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主要为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牵线铺路。

协助两国艺术团体到对方国家演出或办展,实现两国校际之间的师生互访交流,这些活动看似轻松有趣,背后实际有数不清的繁琐细节和算不到的突发状况。但吴昊乐此不疲。

他还记得,公司成立初期,中国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省份想在俄罗斯举办文化周活动,其中包括在莫斯科办一场音乐会。然而,由于对莫斯科当地情况完全不熟,该在哪里举办,如何才有影响力,这些都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接到活动方的合作请求,吴昊第一时间想到了莫斯科国际音乐之家,这座在当地鼎鼎有名的音乐厅,正是一场具有中国风情的音乐会的最佳举办地。于是,他与国际音乐之家的负责人员积极协商,不仅争取到了他们的演出场所,而且还在签证、邀请函等前期准备方面获得很多帮助。

为了让中国艺术文化真正走进当地主流社会,吴昊还邀请了许多俄方政界、文化界、艺术界的名流前去欣赏音乐会。“当晚的演出非常精彩,许多中国民乐的弹奏画面至今仍会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俄罗斯观众也献上了非常热烈的掌声。”

忆起当初的那些故事,吴昊至今仍有很多感慨:“这样的活动能使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能有效地加深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

“我想建一条双向通道”

这两年,吴昊有了新的事业规划。他创办了一本名为《中国新闻》的俄文版杂志,还创立了丝绸之路传媒集团。如今的他,在继续致力于中俄民间文化交流之余,希望搭建更加多元的渠道,向俄罗斯民众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

“我觉得做事情一定要符合发展的潮流。”在吴昊看来,办杂志,办传媒集团,都是源自当下中俄两国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又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些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创办《中国新闻》之初,吴昊为这本杂志确定了一个清晰的定位:不做短新闻,也不造神话,就讲中国发展的故事,这些故事得有深度,得接地气。

“随着中俄交流越来越紧密,在俄罗斯,无论是官员还是民众,都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这种需求越来越大。”吴昊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里,俄罗斯读者看到的有关中国的报道多有雷同。“有关中国发展的许多精彩故事,比如中国在发展中碰到过哪些困难,又如何克服,这是俄罗斯读者更感兴趣的。”

在吴昊创办的这本杂志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多面的中国:雄安新区建设、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负责杂志文字编辑、版面设计等工作的都是俄罗斯人。这是吴昊“有意为之”的。“我特别强调翻译的本土化,一定要用俄罗斯读者看得懂、喜爱看的形式讲述这些故事。”

不仅如此,吴昊还与中国国内媒体《中国新闻周刊》及俄罗斯主流媒体都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他从中国国内媒体的报道中选取生动的故事,翻译成俄文,也与俄罗斯主流媒体开展合作,采访俄罗斯的官员、学者,写成中文报道为中国媒体供稿。

“我想建立一条中俄交流的双向通道,不仅要把中国故事讲给俄罗斯读者听,也要把俄罗斯的发展和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友情讲给中国读者听。”吴昊说,接下来,他还打算继续顺应潮流,搭乘新媒体的快车,试水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平台,把中国故事传得更广。

“这几年的变化太明显了”

在俄生活多年,吴昊结交了不少当地的朋友。闲聊时,中国是常常谈及的话题。

“一些对华友好的朋友,对中国的评价特别高,甚至高出现实,这时我也会谈谈中国发展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政府的解决办法,让他们知道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实际是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全人类的发展,进而自身也从中获益。”吴昊说。

而当碰到一些对中国不熟悉的朋友时,吴昊会更加耐心地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故事,阐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哪些机遇、中国奉行的合作共赢理念具体意味着什么。

“私下交流的氛围往往很轻松、很随意。不同于官方发言人,我们可以用朴实的语言、具体的案例与俄罗斯朋友交流,并确实能够改变他们对于中国的一些误解。”在吴昊看来,华侨华人本身也是桥梁。

让吴昊欣喜的是,中俄民间越走越近,他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如今,每次回俄罗斯,一到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看到中文显示牌,听到中文广播,吴昊都觉得格外亲切,更忍不住感叹:“这十几年,尤其是最近5年,变化真是太明显了,这是我们当年来俄罗斯时绝对不敢想象的。现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许多城市的机场都有中文的提示和广播。”

在工作中,吴昊同样感受到很多新的便捷。“中俄签证流程已简化了很多,我们的公司也有了向中国合作伙伴发邀请函的权利,这为双边人员往来、文化交流都提供很多便利。”

对于未来,作为俄罗斯主要侨团负责人之一的吴昊充满憧憬,他有更多的事想做。“借助已经搭建的媒体平台,我们在讲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故事的同时,是否也能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进俄罗斯?这已在我的构思当中。”

来源:人民网

作者:严瑜

编辑:聂伊岑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侨频道首页